崇祯十二年之后,朝廷再是困难,崇祯帝也没有再向勋贵募捐,直到十七年,刀架到脖子上,实在没有办法了,才又重提旧策,不过却响应者寥寥,募到的银子,连十万两都不到,崇祯帝灰心失望,他对勋贵们的善待和宽容,最后都变成了大明朝的催命符。
对逮赋者的态度也一样,除了在崇祯元年大动作的追缴逮赋,其后十几年再无大动作,终于是民乏国疲,兵无粮饷,给了李自成和建虏机会,清初时,有一个童谣:“朱家面,李家磨,做成一个大馍馍,送给对巷的赵大哥。”
赵大哥,指的当然就是建虏。
崇祯帝对勋贵们始终留有情面,因此不管魏国公有没有直接参与,崇祯帝最后一定是轻放。
不过这也足够了,经此一事,南京勋贵的嚣张气氛,应该也是受到了一定的打击。
进到皇宫,觐见崇祯帝。
见太子如期回来,且沿途确实募集了不少的银两,为朝廷分了忧,崇祯帝又是欣慰,又有点难过--太子“卖字”一说,不说黄道周,就是朝臣们也有人提起,认为不妥,崇祯帝听了只能默默。现在太子归来,风吹日晒的好像有黑瘦了一点,他这个父亲心中不免疼惜。
坐下来,详细询问太子一路的风闻和各城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城防准备。
作为大明皇帝,曾经的信王,崇祯帝这一生除了去过十三陵,就再也没有卖出过京畿一步,对大明天下的风光,其实是很向往的。虽然大臣们平常没少和他说,但远没有自己儿子说来更亲切。
朱慈烺一一详细禀告。
听到京南各地的城池,都在遵照朝廷的命令,整修城池,训练乡勇,民生虽然困苦,但没有动乱的迹象后,崇祯帝欣慰的点头,对他来说,或者说,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,京畿地区的安稳,都是最为重要的。
“父皇,此次京南地区整备,加高城墙,整训乡勇,秩序得到安定,不管建虏来不来,对我大明都是一件好事。”知道崇祯帝花银子心疼,因此朱慈烺安慰他。
崇祯帝点点头:“希望如此吧。”拿起案头一份刚刚送到的塘报,脸色忽然又沉了下来,皱着眉头说道:“你看看这个。”
王承恩接过了,呈给太子。
朱慈烺展开看。
乃是最新的谈判进展。
经过三个月的艰苦谈判,从最初的不同意,要大明先释放俘虏,又或者是重开边贸,双方通商,否则不同意大明收敛辽东将士尸骨的刁难开始,到最后,建虏慢慢改变态度,大明也适度作出了一些退让,那就是原则上同意,在张家口重开边贸。
和黄太吉一样,大明也想要拖延时间,以获得战略喘息期,而张家口边贸就是一个不错的诱饵--在铲除了晋商,去除了毒瘤之后,后来的商人以晋商为鉴,又在官府的严厉监督下,应该会老实很多,这一点,朱慈烺还是有信心的,也因此,他对重开边贸是支持的。
在马绍瑜袁枢去前往辽东之前,朱慈烺召集参谋司的诸位参谋进行谈判推演,大家认为,建虏一定会提出重开张家口边贸,以缓解蒙古人的压力,而对于同意不同意,参谋司有巨大的分歧,最后还是朱慈烺一锤定音,定下了同意重开张家口之策。
同样的,在马绍瑜袁枢出使前,很多朝臣也想到建虏会要求重开张家口,并因此在朝堂上发生了激烈的辩论,大部分朝臣都是不同意的,只有少部分几个比较理智的朝臣,认为张家口边贸有利于稳定张家口局势,可以有条件的同意。
争议之中,张家口分巡道梁以樟的奏疏正好送到朝廷,梁以樟认为,自隆庆年,大明开放边贸以来,百年间,边贸互市一直都是边境稳定的基石,因为有互市,大明和蒙古人互通有无,才保证了自隆庆年之后,边境冲突大大缓和,虽然有一些蒙古部落依然会兴兵犯境,但总体上,边境是安宁的。
辽东战事兴起后,察哈尔西迁,林丹汗病死,蒙古局势发生了改变,大明面对的不再是蒙古人,而是蒙古人和建虏的混合体,而张家口边贸渐渐成为建虏获取我大明战略物资的破口,究其原因,并非是边贸之错,实际乃是执行中出现了偏差,因此,关健在于调整“边贸互市”的方式,而不是完全封闭。
梁以樟提出了两点,第一,以后的张家口边贸,应分为内外两市,外市放在张家口堡,只许以物换物,交易的双方,为大明和蒙古商人;内市放在宣化城,以金银交易为主,交易双方只能是大明商人。
内外市场并不相通,想要从事边贸的商人,可以在内市买货,然后到外市去贩卖,以物换物回来,再在内市换成金银,虽然很是繁琐,但却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建虏用抢劫来的金银,反过来购买大明物资的可能。
以后,蒙古人想要购买大明的粮食药材,只能用马匹和皮毛来换,家中金银再多,也不管用。
第二,商人都是逐利的,为了避免商人利益熏心,再出现晋商卖国的现象,朝廷应该严格控制交易的商品名目和数量,对参与交易的商人资格也要严厉审查,但有逾越,立刻重处。如此,张家口贸易完全在朝廷的控制之下,可放可收。
但使做到这两点,张家口贸易就可以重开,大明不但能从张家口获取到战马和皮毛,最重要的是,可以安定蒙古人,并离间蒙古人对建虏的向心力--如果张家口长期封闭,蒙古人得不到粮食和药材,纵使没有建虏人的组织和指挥,他们怕也是要兴兵犯界了。
梁以樟的改革建议非常好,立刻得到了一些朝臣的支持,但反对的声音却依然强烈,认为去年我大明击败了建虏的入塞,何必再开张家口?蒙古人是建虏的走狗,纵使开了张家口,他们也是会跟从建虏的,既如此,还不如不开。
不说一般朝臣,就是内阁五辅中,反对的人也占据了大半。
朝堂上争论时,朱慈烺没有多说,他想要说的话,都写在梁以樟的奏疏里了,等到散朝之后,只有他和崇祯帝父子两人时,他才向崇祯帝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。
他坚持重开张家口边贸,原因有三个。
第一,政治不是硬币的正反面,一个国家的大战略,需要有忍有柔,才是国家民族的长远之计。梁以樟的建议非常好,改革后的张家口边贸制度足以保证张家口不会再出现过去的乱象,更不会出现第二个晋商,如果一个受到控制的张家口边贸,能换来张家口区域的稳定,同时又不会成为大明战略物资的流失口,相反,大明还能从张家口获取到大明需要的战马和皮毛,那为什么不开呢?
第二,大明正在恢复期,如果重开张家口贸易,能缓和局势,令蒙古人不至于百分百的跟随建虏,在控制贸易规模的同时,达到补充自己,削弱敌人的目的,有什么不好呢?
第三,最重要的是,这一次的谈判怕是不算数的,一切的结果都要等到今年冬天,建虏入塞之战结束,大明和建虏决一雌雄之后,张家口边贸才会到真正兑现的时候,如果大明赢了,就算明知道张家口边贸被分成内外两市,以物换物,己方的战马和皮毛,会大量流入大明,建虏也是不敢吱声的,但如果是建虏赢了,那么,这一份的协议,一定会被推倒重来。
就如此,倒不如先答应他们,给他们一个看不到的糖,如此,辽东战死将士的尸骨,曹变蛟等忠良的遗骸,才能尽快返回。
崇祯帝听了,有所心动。
于是,马绍瑜和袁枢出使之时,崇祯帝给了他们一定的授权。
现在,谈判结果回来了,崇祯帝却又有点动摇了,因为他是秘密授权,在这之前,并没有在内阁和朝臣中达成统一意见,如果消息泄露出去,那些反对张家口边贸的朝臣,一定会哗然,明后天的早朝,有可能会变成一场讨伐大会,马绍瑜和袁枢,一定会遭到重重弹劾。而坐在御座上的皇帝,也必然是脸上无光。
所以崇祯帝有点忧--这还是御史言官都不在朝中的情况,如果那些人在,崇祯帝不止是忧,恐怕就是害怕了。
朱慈烺明白父皇的心思,放下奏疏,淡淡道:“重开张家口,利大于弊,儿臣支持,至于朝臣中的不同意见,儿臣以为,可以仿效当年的隆庆开市,交给首辅周延儒处置,他是首辅,统领百官,如果他搞不定这样的事情,朝议沸腾,那他又有什么资格继续当这个首辅呢?”
当年隆庆开市,朝臣们也是激烈不同意,那时的压力和反对声浪,可比现在强大多了,但当时的首辅高拱手段高明,根本不需要皇帝发愁,他轻松就化解,既推行了开市之策,也令那些反对者无话可说。
周延儒是现在的首辅,虽然能力比不上高拱,操守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,但玩弄政治的手腕,周延儒还是有一些的,朱慈烺相信这个小问题,应该是难不住他的。
听了儿子的建议,崇祯帝不置可否,他脸上的愁容却是散开了不少。
大明同意重开张家口,时间暂定在九月份,解决了这个难题之后,双方谈判的进程立刻就加快了很多,建虏同意大明收敛松锦将士的尸骨,同时,大明也同意建虏收敛潮白河建虏士兵的尸骨。
当然了,建虏并不知道大明会把张家口边贸分成内外两市,还以为和过去一样,能继续从张家口贸易中获取到一些必须的物资。因此,谈判成功之后,范文程以为立下了大功,急急进宫向黄太吉报喜。
而张家口之后,就是战马换俘的问题了。
建虏究竟会不会同意用战马交换俘虏,如果建虏换了,那么蒙古俘虏是不是也可以换?
这是朱慈烺一直都想要知道的答案。
虽然用战马牛羊换俘在蒙古草原上很普遍,并非是一种示弱的表现,但终究是会伤害到士气,尤其是建虏在蒙古的统治并没有完全稳重,蒙古人由敬重英雄,鄙视弱者的情况下,任何一丝一点士气的损耗,都会对建虏产生不利的影响。
黄太吉一代枭雄,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不同意是正常,如果同意换,那就很有可能是一种谈判手段,或者是蕴藏有阴谋……
换俘的谈判还没有结果,但交换尸骨的事,双方没有异议,于是便开始执行。三天前,辽东巡抚衙门的两个参政,已经前往松山和锦州,而建虏锦州的两个参政,一满一汉,也已经到了山海关,但是否立刻送他们入关,辽东督师范志完却不敢做主,而是要等朝廷的旨意。
而在最后,范志完也报告了一个新情况,那就是建虏锦州守军换防了,这一次不再是普通的建虏将领和汉军将领,而是建虏的睿亲王多尔多亲自坐镇锦州,并由汉军正白旗为辅---汉军正白旗旗主为石廷柱,是一名资深汉奸,在玉田和阎应元交过手。
看到这个消息,朱慈烺脸色立刻凝重,多尔衮是仅次于黄太吉的建虏人杰,旗下的正白旗也是建虏八旗里的大旗,黄太吉派他坐镇锦州,除了显示建虏对锦州的重视,同时也是给宁远的吴三桂增加了压力。
朱慈烺立刻想到,一定是去年吴三桂悄悄入关的事情令黄太吉警觉,他觉得,不能让吴三桂乱窜,要将吴三桂定在宁远,因此派出多尔衮。
有多尔衮在,宁远面对的压力倍增,吴三桂再想要离开宁远,参与到内陆的作战,怕是就要小心一点了……
“建虏近期会不会兴兵?”崇祯帝的声音把朱慈烺从沉思中惊醒。
朱慈烺明白,父皇担心的是多尔衮会进攻宁远,于是摇头:“父皇放心,宁远城防坚固,城中粮草充足,士兵训练有素,又有吴三桂统领,除非是建虏倾国来攻,否则只靠多尔衮或者是锦州的建虏,是绝对威胁不到宁远的。”
_____感谢“不爱会怎样、枫叶飘飘似何年、”的打赏,谢谢~~~